董仲舒:先秦儒学的继续者 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
发布日期:2023-03-16 07:43
董仲舒作为先秦儒学的继续者和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而载入史册。“天人感应”的新儒学体系将天与人、自然和社会席卷其内开启了原始儒学的视野也转扭了传统儒学的生长偏向。
他的基本思路是将人天、社会自然纳入自己研究的系统之内将天、自然神秘化且人格化再由天、自然论及人和社会将神秘化和人格化的天视为宇宙的最高主宰视为人、自然的渊源从而在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互通之中来建构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社会图式。他的思想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体系他对自然社会、天人的解读范式在某种水平上反映着中国文化的特点。既是神秘就势必充满了一些不清晰的工具因今后世对它的诟骂和赞誉也就都隐藏在其中了。
继续战国末年邹衍的“”说董仲舒基于 “天稳定道亦稳定”和“天之道终而复始”又提出“三统” 的历史循环论“三统”就是黑统、白统和赤统。据史载以寅月(夏历正月)为正月以丑月;(夏历十二月) 为正月以子月(夏历十一月)为正月。
寅月以玄色为上色因此夏朝为黑统;丑月以白色为上色商朝为白统;子月以红色为上色周朝为赤统。历史的变化就是三统的周而复始。继周而起应以寅月为正月色尚黑这就叫做“纠正朔易服色”用这种措施标志一个新的统治者重新受命于天。
历史就按黑统、白统、赤统相交替周而复始演示社会的盛衰蜕变。但朝代的更迭只是黑统、白统、赤统的循环但不是基础性质的变化因为它们都基于天、源于天这一点是永恒稳定的。朝代君王可变然而其纲领、人伦、原理.政治、教养、习俗、文义尽如故就是因为“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
”董仲舒“三统”的历史循环论最终归结为“天稳定道亦稳定” 的命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见告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以致黄老法名思想所形成的一个儒学新体系。这是中国儒学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在“阳尊阴卑”、“阳贵阴贱”的基础上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进一步推论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事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里说明君臣是天地关系匹俦是阴阳关系父子是四季关系而天地关系和四季关系归为阴阳关系所以他进一步说:“君臣、父子、匹俦之义皆取渚阴阳之道。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并强调“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各为其上阳。
”阴只能对阳起配互助用不能与阳相并;阳居主导职位阴居辅助职位这是永恒稳定的天意因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永恒稳定的天意。这就是董仲舒的“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样董仲舒又把仁、义、礼、智、信配人五行以仁配木以智配火以信配土以义配金以礼配水论证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三纲”一样皆是神圣的天意是永恒合理的。
“三纲五常”就是他用以教养民众和磨练民众向善水平的准则和标尺。
董仲舒按人性将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而“中民之性”是作为主要工具来研究的。董仲舒看重教养的作用在他看来“圣人之性” 是先天的不必教养“斗筲之性”则是先天至恶至丑的又不行教养的而真正值得教养的就是“中民之性。
”因为他们有“善质而未能善”。有“善质”因而有可能通过教养使之向善以致极善;“未能善”因而必须举行教养才气使之向善否则就会走向“斗筲之性”。很显着董仲舒的人性论与的“性善”说相对立而与荀子相近但又与其“性恶”相异。他与荀强调教养对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
教养的理想效果就是使人向善、向天。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天的本质决议人的本质天的意志主宰人类社会所以他进一步把伦理准则和人格规范归结于天通过教养使人能感应天的意志按天的意志服务更详细地说就是“三纲五常”。董仲舒通过神秘化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三纲五常”是出于天的是天意人们必须遵守。
因此他认为教养人的主要准则就是“三纲五常”。人的行为、言语切合 “三纲五常”就说明其“中民之性”已然向善甚至到达了至善。
三、人应天意
Copyright © 2001-2022 www.sanjiehome.com. ob欧宝体育网址科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ICP备28129156号-9